得深入洞察过品牌商(百货或shoppingmall的上游)、商业地产、互联网电商、百货公司、ShoppingMall、超市(包括苏宁物美顺电这类家电连锁)、相关技术公司或团队、投资机构等整个生态链相关的利益团体,当然在这些团体里都做过低中高层,知道他们脑袋里整天琢磨什么日常忙活什么的话,就最好了,不然某个地方就容易卡壳。
电商不是传统百货的对立面,而是一个传统百货拓展业务、优化经营、管理创新的工具、渠道、思维。很多传统零售业的老板喜欢把电商、O2O描述得很新奇、遥远、高大上,其实他每天掐着爱凤手机戳打微信图标的时候,就已经是在享受互联网服务了。
中国或者亚太的传统百货吧,毕竟这个和欧美的百货不是一个玩法,是发源于日本的联营模式。Macys和Harrods、老佛爷等等电商、O2O做得再好,于中国百货来说,参考意义也很有限。因为他们是自营为主,联营模式占比极其微小,可以忽略。自营意味着商品的资料、定价权、促销权、进销存管理、物流体系、会员权益、线上线下的一系列协同等等都完全掌握在百货公司手里,所以百货公司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中国传统百货就复杂了,商品资料、定价权、供应链、现场导购等等都是得听品牌商的啊,一个商场里面(比如100个品牌柜位)那么多的品牌商,让他们全部配合百货公司去搞一个O2O这样的高度协作的项目谈何容易呢,每家老板都会衡量自己的ROI。况且同样一个品牌,在不同的地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有自己的经营特色,本质上就是杂乱无章)本身也有不同的经营模式,直营、代理、加盟、代销……你的百货要是开在一个城市里面还好,要是有跨地域的连锁机构,那想做互联网+转型就更麻烦了。
结合电商、O2O等等互联网渠道、技术,提升中国传统百货业绩的思路有这么几个,当然陆续国内这些烂七八糟的百货也在逐渐探索(虽然王府井以及那个被阿里巴巴坑爹了的银泰啥的也没做出成绩):
朋友圈、微博……最初级的社交网络营销,算是和互联网沾点边吧;
1.建立网上平台
(含移动端App、至少有个微信公众号入口),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同步的咨询服务(包括基础的门店信息、品牌信息、促销活动信息等),主要目的是引导线上用户走到实体门店,更是为了服务已有的线下顾客、发展潜在会员;
2. 建立联营模式的商品销售平台
(可以是部分重点品牌)会员权益线上线下实现统一,主要目的是会员服务升级,一定程度提升商品销售,与品牌商联动实现营销推广;
3. 更进一步,在招募和建立买手制的前提下引入部分自营商品
(百货公司电商部、或者像王府井/新世界百货之类的新成立个电商子公司也行反正短期内盈利不容易),提升电商平台的商品竞争力和商品整体毛利率,目的无非也是前两点所述;
4. 加强现场的购物体验,这点和百货公司向ShoppingMall转型的思路类似
比如通过移动终端App形式,基于LBS(室内WIFI 三点定位或iBeacon定位或日立射频卡)等技术,向顾客提供停车、CRM会员管理、室内品牌导航、现场活动摇一摇、移动支付、精准营销、异业联盟、影院/餐饮预订等一系列集中式服务,当然不一定全部由百货商场自行实现,比如可以通过与美团、猫眼、格瓦拉、猫酷、微信之类的成熟平台集成最划算;
5. 更进一步,就是回归零售的本质,中国的百货既然是二房东的角色(根本用不着百货养买手),就把服务顾客、服务会员、服务品牌商的职责做到极致,互联网只是个工具,更关键的跳帧和困难真正所在其实是决策者的领悟能力和管理思维、中层和一线团队的执行力;电商、O2O平台好建,建了之后才是开始而已,如何与上述的各个价值链参与者做好协同,借助这个杠杆平台(这里我想把它定义为运营杠杆)实现营销(例如百货公司品牌、活动、货物商品)、销售(例如针对品牌、品类、单品、甚至实体店的明星导购和他们提供的O2O导购咨询服务)、客服(会员、顾客、互联网用户)、金融(非集中收款、POS收款、线上收款、对实体商家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商/代理商/会员的金融服务等)、线上增强的异业联盟、其他增值服务等等方面的多方协同,这个才是未来的突破口。
对于上述各类模式的盈利,可以靠线上广告、在线销售、品牌柜组竞价推广等方式来变现,不过还是建议线上主要作为顾客体验提升来定位,不要太关注盈利能力;有人提过利用会员大数据等等来变现……也可以基于大数据做精准营销,但由于实体百货有地域限制,会员量级还远不到大数据的级别吧。(现在都在叫大数据,其实大多数人所说的本质上顶多算海量数据,根本不符合大数据的非结构化、离散性等标准)。
先说这么多吧。最后提一句,百货、超市、品牌商等,最多的感慨还是人的问题。技术容易实现,管理变革和执行落地是最难的。
电商代运营http://www.diand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