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日,杭州综试区走通了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首单。这意味着企业应税所得率可以按照销售额的4%上交企业所得税,也意味着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正加速迈入“阳光化”阶段。
不过,在与行业的探讨中,亿邦动力得知,想要这一“成果”真正落地,或许还要经历一些“曲折”。
据了解,在一般国际贸易中,出口商享有出口货物退税优惠,但要实现出口退税,出口企业必须拥有进项增值税发票,而大部分跨境零售电商卖家都会选择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多个品类商品,因此无法做到为每一类、每一批次所售商品获取进项增值税抵扣专用发票。所以,一些卖家并不愿意通过跨境电商9610零售出口模式阳光化报关。
而出口的货物取得不了购货发票是跨境电商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购货发票按照规定需要出口征税处理,严重影响跨境电商的发展。因此,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要实现阳光化报关,必须解决大部分卖家没有进项增值税发票的问题。“无票免税”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思路。
为此,2015年,杭州提出“无票免税”政策,并写入了《杭州综试区实施方案》,先行先试。
2018年9月,国家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货物税收政策正式出台,对综试区电子商务出口企业出口未取得有效进货凭证的货物,同时符合一定条件的,试行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
但对于部分企业来说,要真正实现“无票免税”则需要进行自主申报,而让这些企业仍在观望的原因则是所得税征收难题。企业一旦通过跨境电商零售出口9610模式阳光通关后,除了增值税、消费税免除后,大部分跨境电商企业并没有进项增值税发票,导致所有收入即为利润,将可能以此为依据来缴纳企业所得税,所以,企业期望出台更加明确的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
2019年10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跨境电商综试区零售出口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有关政策,规定应税所得率统一按照4%确定,这才真正给跨境出口企业解决了一个合规化的核心问题。
距离新政策出台已过去两个多月时间,当前对于核定征收政策的推行情况如何?以杭州为例,亿邦动力向有关业内人士以及卖家了解了该税收模式目前的进展情况。
据一位服装类目的卖家反馈,很多卖家对于核定征收模式的反应积极性很高,“采用核定征收模式纳税,不仅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还可以解决我们长期以来面对的税务风险,我们很乐意阳光化。”
但同时,也有不少卖家表示,其在选择核定征收模式实操时,相比政策刚落地时稍感“失落”。
据了解,以某跨境出口A公司为例,在选择核定征收模式时,A公司要通过杭州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进行所得税核定征收企业备案登记,以获得所得税核定征收资质。之后,A公司要根据海关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监管办法向海关申报,经海关查验放行后,清单数据由A公司报送至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所得税核定系统,根据纳税所属期生成销售额,应税所得率统一按照销售额的4%预交企业所得税。次年5月底前,经税务部门根据A公司上一年度销售额进行汇算如综试区内核定征收A公司符合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相应政策。
对此,一位跨境电商物流专家指出,“新规实操起来有难度,还需要更多细则配合落地,但这其中存在的最大难题,在于外综服的资质问题。”
据悉,采用跨境电商零售出口9610通关模式的货物,通常是由物流商发起申报,由外综服统一代理出口。但由于外综服不是‘电商身份’,不能申请无票免征,所以外综服是按传统出口贸易方式帮电商卖家进行税务合规的。理论上外综服仍然需要有进项增值税发票才能解决所得税问题,所以外综服会要求物流商提供所申报货物的卖家名称。
由于9610模式货物通关都是通过外综服申报,这样一来,在货物集中申报时,会出现不愿意“露面”合规的卖家,而这些卖家的包裹申报数据就成了外综服的“雷”。
“所以,除非,认定外综服就是电商资质,无票免征可以真正落地,否则就很难。”该物流专家指出。
换句话说,由于外综服在进行税务申报时可以出现“双抬头”,即外综服本身加一个电商抬头,所以,只能用电商抬头的这家公司进行核定征收所得税模式申报,那么,如果是由外综服代理出口的多卖家货物就很难采用核定征收所得税模式,只能单个进行申报。
比如,如果外综服有2万个包裹分属1万个卖家,就需要申报1万个清单,这样也相当于大大提升了外综服申报成本。
“但一家家报的方式再麻烦也算是一个方案。因为实操中,物流商收来的包裹还有不愿意或提供不了抬头的,这部分包裹数据如果不合规,责任就全落在了外综服身上。”一位跨境电商服务商认为,“除非外综服只代理一个卖家,或者代理的包裹所属卖家全部愿意浮出水面。”
那些不愿意浮出水面,但又要走的包裹怎么办?“所以,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外综服责任免责问题。”该服务商也指出,目前,由于各个综试区政策实施细节略有不同,这些问题也不是共性。
一位跨境研究专家告诉亿邦动力,杭州综试区已经正式走通跨境电商无票免征、核定征收政策流程,标志着政府引导推动跨境电商出口阳光化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但“无票免征、核定征收”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落地仍然需要全国各综试区在现有创新政策框架内展开各个配套政策细则的突破和创新。